当期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红十字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工作 |
七月长沙,蝉鸣热烈。一群身着红十字志愿者服装的年轻身影,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医学的初探热忱,在暑假的晨光中踏上了一段特殊的生命教育之旅。
7月14日上午,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课”在湘雅医院血液科病房内无声展开。衡阳市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在衡阳市红十字会的带领下,有幸见证了一位“00后”青年教师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动人时刻。
步入病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那一行醒目的鲜红大字:“捐献造血干细胞,点燃生命新希望”。这不仅是标语,更是此刻正在发生的生命奇迹的生动注脚。采集床上杨老师神态平静而坚定,他的手臂连接着采血仪器,鲜红的血液缓缓流淌,承载着生的希望流向远方。采集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经常见的机采血。但这位年轻的园丁,此刻正以超越讲台的另一种方式,用无声的行动,为他的学生、也为社会大众,讲授了一堂关于奉献、勇气与生命价值的深刻课程。目睹此情此景,敬佩与感动在志愿者们的心中油然而生。
正如特鲁多医生那句箴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杨老师的选择,正是对生命最崇高的“帮助”。志愿者们怀着敬意,轻步走到张老师床边。没有喧哗,只有轻声却饱含力量的问候、真挚的鼓励和深切的感激在病房内传递。这份静默的力量,是对生命最高的礼赞。衡阳市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谢吉云更是情难自抑,从高采到体检都是她一起在陪伴,望着这捐献一幕,她说:“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但更震撼于人类意志的坚韧与守望相助的伟大力量。”
杨老师的行动,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生命的礼物”。他无需经历病痛的折磨,却主动伸出手臂,将健康的希望传递给未曾谋面的同胞。这份纯粹的善意与担当,本身就是一部最生动的教材。病房里这堂无声的“生命课”,让红十字志愿者们深刻领悟到,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更体现在每一次挺身而出、传递希望的行动中。正是千千万万像杨老师这样平凡却伟大的“人民英雄”,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和非凡的勇气,汇聚成照亮社会的璀璨光芒,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这堂走进捐赠现场的生命实践课,必将深深烙印在志愿者们的心中,激励他们不断前行。
午后,步入湘雅医学院肃穆的人体形态馆。玻璃展柜内,人体精密复杂的血管网络如生命之树盘根错节,每一块肌肉的纹理都诉说着力量与韧性的故事。讲解老师的声音低沉而充满敬意:“这里的每一位‘大体老师’,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选择在离去后,将身体化作医学道路上不灭的灯盏。”
作为医学生的红十字志愿者廖芝说,我们第一次如此直观、系统地直面人体的奥秘与脆弱。指尖仿佛能感受到那些为医学研究献出最终礼物的无言大爱。他们无法开口,却以最彻底的方式,教导我们何为生命的尊严、何为医学的基石——没有这些沉默的奠基者,就没有医学的每一次进步,没有后来者解除病痛的可能。从杨老师主动赠与的“生命种子”,到“大体老师”最终托付的身体殿堂,奉献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却指向同一个核心:对他人生命福祉的深切关怀,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精神海拔。
当夕阳为这场特殊的旅程镀上金边,志愿者们心中激荡的情感逐渐沉淀为清晰的认知与坚定的回响:
捐献,是平凡人的英雄主义,杨凯乐老师证明,英雄无需披风。一次基于科学认知的理性选择,一份对陌生生命的深切共情,便能创造重生的奇迹。他的勇气与善意,照亮了在绝望中等待的患者和家庭的前路。
医学,是生命对生命的庄严托付,形态馆的“大体老师”以最彻底的方式诠释了奉献。他们的选择,是医学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基,是未来医生仁心仁术的启蒙。这份无言的教诲,比任何课本都更深刻地烙印在志愿者们心中。
行动,是敬意的最好表达,了解是为了行动。震撼与感动之后,是时候迈出那一步。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并非遥不可及。每一次血样采集,都是为生命银行存入一份希望。关注并支持器官与遗体捐献事业,让这份延续生命、助力科学的大爱被更广泛地理解和传递。
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长度,更在于其所能承载的深度与广度。杨凯乐老师和所有“大体老师”们,用行动诠释了生命如何通过奉献获得超越个体的永恒意义。这个暑假,红十字志愿者们在长沙上的这一课,关于生命的慷慨与重量,注定成为指引未来人生的最明亮的灯塔。
◆编辑 | 廖 芝 刘智慧
◆一审 | 文 静
◆二审 | 肖 雁
◆三审 | 周 晴